iBet uBet web content aggregator. Adding the entire web to your favor.
iBet uBet web content aggregator. Adding the entire web to your favor.



Link to original content: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518090647/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category.php?c2
人文与社会 - 文章 - 文学
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22010710/http://wen.org.cn:80/modules/article/view.category.php?c2
文章 :: 文学

文学

更多...
文章
  1. 商伟:一阴一阳之谓道:《才子牡丹亭》的评注话语及其颠覆性
    2015/03/15
    程琼和吴震生的《才子》一书出现在清雍正时期,是一件很可注意的事件,这表明晚明的依照情色叙述来诠释英雄传奇的潮流到十八世纪上半叶仍然余波荡漾。事实上,《才子》一书多次征引王阳明、王畿和三袁,它的情色诠释是以王学为其内在动力和思想资源的,也标志着王学的逻辑极致。
  2. 赵刚:反帝,与反帝之难 ——陈映真《六月里的玫瑰花》的美与刺
    2015/02/25
    因为越战,一个从三代养女身份"上升"到吧女的艾密,与那从黑奴子孙"上升"到合众国士兵的巴尼,萍水相逢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下半台北的某个地窖般的酒吧。依立着那盛开的、令人为之目眩的玫瑰锦簇背景,陈映真嘲讽了一个时代的满满的残忍荒诞黑暗,特别是帝国主义战争以及种族主义。
  3. 朱双一:"日本统治带给台湾现代化"流行论调辨析
    2015/02/25
    钟肇政的描写并不符合二·二八事件当时的真实情况,而我们更重视的是其小说中反映的解严以来台湾社会思潮的某种动向。随着"台独"论调从地下走向台面,与此相呼应,一股媚日反华的思潮也在90年代以来的台湾涌动高涨,其中包括弥漫于台湾社会的认为日本殖民统治为台湾带来了"现代化"的论调。
  4. 朱双一:光复初期台湾社会主要矛盾及相关台湾文学问题
    2015/02/25
    不管后来发生了多少曲折变化,但从台湾光复到20世纪50年代初的台湾所发生的种种事情,其实最终都反映了当时由国共两党所各自代表的两个阶级(官僚统治阶级和广大民众)、两条道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斗争。
  5. 王敏:巴扎(集市)里的时间流程
    2015/01/15
    本文以新疆喀什乡村巴扎(集市)为田野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与参与式观察,重点探讨了"时间表"作为赶巴扎的个体分配巴扎日时间的一种潜在意识结构,分别由准备时间、赶路时间、散集时间等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结合大量田野调查实例探析了这三部分时间环节分别如何建构起时间表的结构框架并作用于主体的观念意识,使之获得巴扎日的时间流程概念,进而发挥对主体行为的规约作用。
  6. 王敏:"巴扎"(集市)日的时间规制
    2014/12/05
    本文结合笔者在新疆维吾尔族乡村巴扎(集市)田野调查的实例,分析了南疆维吾尔族乡村巴扎日里的时间规制,指出巴扎日里的时间规制分别由时间频率、时间节奏、以及时间受控与否的观念等三种差异性的规制内容所构成,这三部分规制内容将划分巴扎上不同的群体,并足以解释"赶巴扎"群体间差异性的时间观念与时间认识。
  7. 张承志:马来西亚橄榄灯网络广播电台专访
    2014/12/05
    访谈
  8. 符鹏:阶级想象的危机与底层话语的困境--重读小说《那儿》
    2014/10/27
    底层话语早已被研究者视为当代文学批评不可或缺的观念视野,但深究起来,这种话语乃是一个并未被充分理论化的概念系统。事实上,这种话语实践的困境早就潜藏在其文学起源--小说《那儿》之中。在这篇小说中,曹征路无力对工人阶级底层化的命运做出真正的历史分析,缺乏节制的现实愤怒和偏于一隅的历史判断,都限制了他对于主人公反抗意识的构造,劳动尊严的呈现以及身份政治的透视,由此陷入阶级想象的危机之中。而要再造底层话语的阶级意识,就必须重新审视底层在市场社会中特定的身心状态,并由此回到当代社会主义实践转折的历史脉络,寻求重塑其理论想象的话语空间。
  9. 王敏:南疆乡村巴扎里的空间与文化涵义
    2014/10/14
    若你是一位游客,慕名前往南疆的乡村巴扎(集市),在逛完巴扎后,脑海中是否能准确地浮现出这个巴扎的地图?若你是当地的乡亲,当被问及你所熟悉的乡村巴扎时,你会如何加以描述?若被要求绘出你所熟悉的乡村巴扎的地图时,你会先画什么?
  10. 赵晓力:祥林嫂的问题--答曾亦曾夫子
    2014/10/05
    解读鲁迅《祝福》:《祝福》描绘了一个所有的旧的伦理系统,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统统失效的世界。然而,小说中的"我",一个"新党",也并没有做好重建新的伦理的准备。... ...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是在一个既有的伦理秩序完全崩塌的世界里提出的。任何致力于重建或新建某种伦理秩序的人,大概都需要严肃面对这些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回答。
  11. 理查德·兰德教授访谈:解构的遗产及其未来
    2014/09/25
    德曼去世的时候我44岁,德里达去世的时候我64岁,很多人愿意继续他们的事业,成为解构的专家,这并没有错。不过,要注意的是,要区分他们没有做的事和你受到他们的启发之后要去做的事,这是你自己的决定,必须对这个领域有所贡献,而不是简单重复你早就学会的东西。真正困难的是自己能够前行,到达更高的境界。
  12. 夏承焘:西湖与宋词
    2014/09/17
    从中唐白居易到南宋末年的刘辰翁、汪梦斗,他们作了许多有关西湖的词,可以辑为一部专集。在这些作品里,反映了美丽的自然风物,也反映了种种社会现实、社会意识:豪华的都市形态,凄凉的亡国心情,以及复杂的知识分子对政治生活的态度。就其中也看出词这种文学在这几百年内发展的过程:由儿女闺闱到大自然,由宫廷豪门到大都市,由《花间》《尊前》的“浅斟低唱”到慷慨沉痛的抗敌救亡的呼吁。
  13. 汪晖:两岸历史中的失踪者--《台共党人的悲歌》与台湾的历史记忆
    2014/09/16
    本文曾有两、三种节录稿在网络和媒体流传和转载,均非定稿或完整稿。这是定稿,发表于《文学评论》2014年5期。文章以蓝博洲所著《台共党人的悲歌》为线索,分析了中国革命与台湾现代史的关系,在内战冷战双重构造及其变动的语境中解释当代台湾的政治变动,以及围绕历史问题展开的争辩。作者重新勾勒了甲午战争以来的台湾史,并针对当代台独史观的若干观点展开分析和驳论,指出将历史文献中反复出现的有关台湾独立和自治的口号连缀为一脉相承的台独主张不过是用来掩盖或扭曲历史的方式。根本的问题是:这些自治运动及独立主张发生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基于何种政治目的,针对哪一个政治秩序和国际关系。
  14. 曹道衡、徐公持:回忆余冠英先生(《文学遗产》创刊六十周年纪念文选)
    2014/08/19
    本文为谈话记录,谈话时间在2003年12月某日上午,地点在文学所《文学遗产》编辑部办公室。当时正策划纪念《文学遗产》创刊五十周年活动,徐公持遂邀约曹道衡先生对谈,回忆老一辈著名学者、本刊前任主编余冠英先生。稿成后,因情况变动,未能及时发表。
  15. 王敏:巴扎里的时间
    2014/08/19
    一个典型的维吾尔人一生的大半时间可以说都是在巴扎以及去巴扎的路上度过的。维吾尔人的巴扎文化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时间的文化,一种在巴扎日上可以用时间对诸多行为进行铭写、修订的模式和系统。
更多...
专题 更多...
API: RSS订阅



Xoops 苏ICP备10024138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