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 uBet web content aggregator. Adding the entire web to your favor.
iBet uBet web content aggregator. Adding the entire web to your favor.



Link to original content: http://zh.wikipedia.org/wiki/毛公鼎
毛公鼎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内容

毛公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毛公鼎
年份西周晚期 西元前827-782年
類型青銅器
尺寸53.8 cm × 27.2 cm × 47.0 cm(21.2英寸 × 10.7英寸 × 18.5英寸)
收藏國家/地區 中華民國臺灣
收藏地臺北市士林區國立故宮博物院
登錄號中銅000651N000000000
網址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年間(前828年前782年毛公后代、宣王的叔父毛公瘖为纪念宣王对自己的任命以及告诫所鑄造的青銅,腹內刻有500字金文冊命書,字數為舉世銘文青銅器中最多[1][2]。是西周散文代表作,其書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級[註 1],故有「抵得一篇《尚書》」[3]、晚「四大國寶[註 2]、「青銅三寶」、「海內三寶」[註 3]、民間「故宮三寶」之譽。現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被列為中華民國國寶[6]

形制

[编辑]

外觀

[编辑]

《毛公鼎》通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0公分,重34.7公斤,大口圓腹,口沿有一道重環紋飾,上有兩隻大耳,腹下三隻獸蹄形足。[1][2]

由来

[编辑]

《毛公鼎》腹內鑄有32行、共500字銘文,是西周晚期一篇完整的冊命書。文中提到周宣王在位初期,想要振興朝政,遂命叔父毛公瘖(也有译作毛公歆)處理國家大小事務,命毛公一族擔任禁衛軍,保衛王家,並賜酒食、礼服、玉石、车马、兵器,毛公为感谢任命、特铸此鼎以作纪念。[1][2]

流傳

[编辑]

贺世明考证,《毛公鼎》於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陝西岐山周原(今陕西省岐山县[1]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裡所挖掘,北京永和齋古董商蘇兆年、蘇億年兄弟聞訊而來[5],以白银300购得,但運輸之際,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买卖没有做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賄知縣,董治官被逮下獄,以私藏国宝治罪。此鼎最後運到縣府,被古董商人悄悄運走,密藏於西安[5]张燕昌之子张石瓠曾巧見此鼎,便把鼎内銘文摹繪成雙鈎圖,寄給浙江嘉興名士徐同柏,寫了《周毛公鼎考釋》文章。

清文宗咸丰二年(1852年),北京金石学家收藏家陳介祺又從蘇億年手中購得[5],並賞給蘇億年1,000,此鼎深藏於密室,鮮為人知。陈介祺病故後,其孫陳孝笙於宣統二年(1910年)以萬兩白銀將鼎轉售給兩江總督端方,後端方被派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被革命军所杀。端方之後人因家道中落,将此鼎典押給天津俄国人开办的华俄道胜银行英国记者辛浦森出5萬美元[5]向端家購買,端家嫌錢太少,不肯割愛。当时有爱国人士極力呼籲保護國寶,《毛公鼎》輾轉至当时担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大收藏家、后来国学馆馆长葉恭綽手中[5],存入大陆银行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葉恭綽避走香港,此鼎則藏在上海寓所未能帶走。由于叶恭绰是用假名購得此鼎,日本人无法查知它的下落。[5]叶恭绰嘱咐其侄葉公超:「美国人和日本人两次出高价购买《毛公鼎》,我都没有答应。现在我把它托付给你,不得变卖,不得典质,更不能让它出国。有朝一日,可以献给国家。」[7]之後葉公超被日本軍方逼問時堅持不供出《毛公鼎》的下落,叶恭绰为救侄子,制造了一只假鼎上交日军。叶公超被释放后,于1941年密携《毛公鼎》逃往香港。不久,香港被日军攻占,叶家托德国友人辗转將鼎運回上海。后来因生活困頓而将鼎典押給银行,但巨商陈詠仁出资赎出,使《毛公鼎》不至於流浪他鄉。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陈詠仁将此鼎捐献给國民政府,次年由上海运至南京,收藏於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5]

1948年,大量故宮珍贵文物隨中華民國政府臺灣,此鼎亦在其中,现收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近年來與翠玉白菜肉形石並列合稱民間版的「故宮三寶」。

銘文

[编辑]

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

王曰:父歆,余唯肇经先王命,命汝辥我邦,我家内外,憃于小大政,甹朕立,虩许上下若否。宁四方死母童,祭一人才立,引唯乃智,余非庸又昏,汝母敢妄宁,虔夙夕,惠我一人,拥我邦小大猷,毋折缄,告余先王若德,用印邵皇天,緟恪大命,康能四国,俗我弗作先王忧。

王曰:父歆,余之庶出,入事于外,专命专政,蓺小大楚赋,无唯正闻,引其唯王智,廼唯是丧我国,历自今,出入专命于外,厥非先告歆,父歆舍命,母又敢专命于外。 王曰:父歆,今余唯緟先王命,命汝亟一方,弘我邦我家,毋顀于政,勿雝建庶口。母敢龏橐,龏橐乃侮鳏寡,善效乃友正,母敢湛于酒,汝母敢坠在乃服,恪夙夕,敬念王畏不赐。女母弗帅用先王作明刑,俗女弗以乃辟圅于囏。

王曰:父歆,已曰及兹卿事寮,大史寮,于父即君,命女摄司公族,雩三有司,小子,师氏,虎臣雩朕亵事,以乃族干吾王身,取专卅寽,赐汝秬鬯一卣,裸圭瓒宝,朱市,悤黄,玉环,玉瑹金车,绎较,朱嚣弘斩,虎冟熏裹,右厄,画鞴,画輴,金甬,错衡,金童,金豙,涑燢,金簟笰,鱼箙,马四匹,攸勒,金口,金膺,朱旂二铃,易汝兹关,用岁于政,毛公对歆天子皇休,用作尊鼎,子子孙孙永宝用。

翻譯:

周王这样说:“父歆啊!伟大英明的文王和武王,皇天很满意他们的德行,让我们周国匹配他,我们衷心地接受了皇天的伟大命令。循抚怀柔了那些不来朝聘的方国,他们没有不在文王、武王的光辉润泽之中的。这样,老天爷就收回了殷的命令而给了我们周国。这也是先辈大臣们辅助他们的主君,勤恳奉天大命的结果。所以皇天不懈,监护着我们周国,大大巩固了降给先王的匹配命令。但是严肃的上天突然发出威怒,嗣后的我虽没来得及领略天威,却知道对国家是不吉利的。扰扰四方,很不安宁。唉!我真害怕沉溺在艰难之中,永远给先王带来忧惧。”

周王说:“父歆啊!我严正地遵守先王的命令,命令你治理我们国家和我们家族的里里外外,操心大大小小的政事。屏卫我的王位,协调上下关系,考绩四方官吏,始终不使我的王位动摇。这需要发挥你的智慧。我并不是那么平庸而昏聩的,你也不能怠忽苟安,虔诚地时刻地惠助于我,维护我们国家大大小小的谋划,不要闭口不说话。经常告诉我先王的美德,以便我能符合天意,继续勉力保持大命,使四方诸国康强安定,使我不造成先王的担忧!”

周王说:“父歆啊!这些众官出入从事,对外发布政令,制定各种徭役赋税,不管错对,都说是我的英明。这是可以造成亡国的!从今以后,出入或颁布命令,没有事先报告你,也不是你叫他们颁布的,就不能对外胡乱发布政令!” 周王说:“父歆啊!现在我重申先王的命令,命令你做一方的政治楷模,光大我们的国家和家族。不要荒怠政事,不要壅塞庶民,不要让官吏中饱私囊,不要欺负鳏公寡妇。好好教导你的僚属,不能酗酒。你不能从你的职位上坠落下来,时刻勉力啊!恭恭敬敬地记住守业不易的遗训。你不能不以先王所树立的典型为表率,你不要让你的君主陷入困难境地!”

周王说:“父歆啊!我已对这些卿事僚、太史僚说过,叫他们归你管束。还命令你兼管公族和三有司、小子、师氏、虎臣,以及我的一切官吏。你率领你的族属捍卫我。取资三十寽,赐你香酒一坛、裸祭用的圭瓒宝器、红色蔽膝加青色横带、玉环、玉笏、金车、有纹饰的蔽较、红皮制成的鞃和艰、虎纹车盖绛色里子、轭头、蒙饰车厢前面栏杆的画缚、铜车辔、错纹衡饰、金踵、金秜、金蕈席、鱼皮箭袋、四匹马、镳和络、金马冠、金缨索、红旗二杆。赐你这些器物,以便你用来岁祭和征伐。”毛公歆为了报答天子的辉煌美德,因而铸造了一个宝鼎子子孙孙永远宝用。

铭文拓片

價值

[编辑]

《毛公鼎》腹內500字金文,是全世界鑄銘青銅器中最多者,冊命文訓誥辭華美,且古奧艱深,是西周散文代表作,郭沫若認為《毛公鼎》:「銘全體氣勢頗宏大,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風烈,此於宣王[註 4]之時為宜」,並譽「抵得一篇《尚書》」。[3]其書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級,李瑞清在《毛公鼎》銘拓跋文說道:「《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故列名晚清「四大國寶」、「海內三寶」之一。[1][2]

相關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李瑞清:「《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毛公鼎》銘拓跋文)
  2. ^ 按銘文數依序為《毛公鼎》500字、《散氏盤》357字、《大盂鼎》291字、《虢季子白盤》111字。[4]
  3. ^ 按銘文數依序為《毛公鼎》500字、《大盂鼎》291字、《大克鼎》290字。[5]
  4. ^ 郭沫若說法普遍獲學界同意,但唐蘭以為:「这个鼎从它的形制、铭文内容、文字书法看,应该是厲王时器」。

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鐘鼎彝銘漢字源流展——《毛公鼎》.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0 [2013-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9). 
  2. ^ 2.0 2.1 2.2 2.3 2.4 《毛公鼎》. 中華民國文化部. 2012-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3. ^ 3.0 3.1 郭沫若. 《西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毛公鼎〉之年代》.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58. ISBN 780-622-557-9. 
  4. ^ 國寶檔案 第29、30集 《散氏盤》. CCTV-4. 2004-11-12.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國寶檔案 第51-54集 《毛公鼎》. CCTV-4. 2004-12-13. 
  6. ^ 中華民國文化部.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青銅器--毛公鼎-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6) (中文(臺灣)). 
  7. ^ 稀世瑰寶《毛公鼎》的坎坷命運. 石獅日報. 2003-07-23 [2008-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8).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