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 uBet web content aggregator. Adding the entire web to your favor.
iBet uBet web content aggregator. Adding the entire web to your favor.



Link to original content: http://zh.wikipedia.org/wiki/支谦
支谦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内容

支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支謙(約三世紀),恭明,一名,從支婁迦讖之弟子支亮受業的優婆塞(佛教居士),三国佛教著名译经人。

简介

[编辑]

支谦为大月氏人的後裔,其祖先于汉灵帝时歸化於漢。汉献帝末年,京畿兵乱,他随族人逃避兵火来到江南,从事译经。传说他受孙权信任,拜為博士,辅导東宮。後太子孫亮登位(252年),隐居穹隘山,六十岁去世[1]

支謙在東吳二十多年,將《維摩經》、《大般泥洹經》、《瑞應本起》等幾十部佛經由梵文譯成了漢語。從吳黃武元年(222年)到建興中約三十年間搜集了各種原本和譯本,未譯的補譯,已譯的訂正。特別對支讖的重要譯本如《道行般若经》、《首楞严三昧经》等,加以重譯[2]。义从《无量寿》中本起,制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并注《了本生死经》。[3][4]并協助印度僧人維祇難和竺将炎译出《法句經[5]

支谦好学深思,博览经籍,多技艺,通六种语言。从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因此精通汉文,又从同族学者支亮处习得大乘佛教理论,且同梵典。他对那个时代义理隐晦,文风过分朴素尚质的佛经译本很不满,因此翻译佛经时主张“尚文”和“尚质”要调和。支敏度评价他的翻译︰“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僧肇认为他的翻译“文胜于质”[6],而有所批評。不過,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维摩经》,大篇幅沿用了傳世的支谦译本。

翻译作品

[编辑]

支謙的「譯述」豐富,按《出三藏记集》的記載,晉道安的經錄裏就著錄了三十部,僧祐又據《別錄》補充了六部。慧皎《高僧傳》說有四十九部。《歷代三寶記》增加到一百二十九部。《開元釋教錄》記載為八十八部[2]

呂澂稱《歷代三寶記》的記載很多是別生或傳抄的異本,不足爲據,並考訂出於支謙翻譯的現存下列二十九部[7][2]

序號 出三藏記集》所載 序號 呂澂的考訂 附註
1 維摩詰經(闕) 1 維摩詰經
2 大般泥洹經(道安云出長阿含) 2 大般泥洹經 僧祐所撰《釋迦譜》引文及《出三藏記集》的記載,題為失譯附東晉錄的《般泥洹經》當為支謙所譯[8]
3 瑞應本起 3 太子瑞應本起經 《修行本起經》、《過去現在因果經》(同本異譯)
4 小阿差末經(闕) ---
5 慧印經(或云慧印三昧經) 4 慧印三昧經
6 本業經(或云菩薩本業經) 5 菩薩本業經 相當於《華嚴經》〈名號品〉、〈光明覺品〉、〈淨行品〉、〈十住品〉(同本異譯)
7 法句經(支謙和竺將炎共譯) 6 法句經
8 須賴經(或云須賴菩薩經) 7 須賴經 大藏經有《須賴經》兩種[9]菩提流志重譯為《大寶積經·善順菩薩會》
9 梵摩渝經 8 梵摩渝經 中阿含161經:梵摩經(同本異譯)
10 私阿末經(或作私呵昧) 9 菩薩道樹經
11 微密持經(或云無量門微密持經) 10 無量門微密持經 《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出生無量門持經》、《無邊門陀羅尼經》(同本異譯)
12 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檀過度人道)經 11 大阿彌陀經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無量壽經》(同本異譯)
13 月明童子經(一名月明菩薩三昧經) 12 月明菩薩經 為《月燈三昧經》之一分,相當於第八卷之內容
14 義足經 13 義足經 梵語為Arthavargīya,為巴利三藏小部的義品(Aṭṭhakavagga)
15 阿難四事經 14 阿難四事經
16 差摩竭經 15 差摩竭經(菩薩生地經)
17 優多羅母經(闕) --- 經律異相》引用此經[10];撰集百緣經載〈優多羅母墮餓鬼緣〉,為目連救母的原型[11]
18 七女經(道安云出阿毘曇) 16 七女經
19 八師經 17 八師經
20 釋摩男經(道安錄云出中阿含) 18 釋摩男經 中阿含100經:苦陰經(同本異譯)
21 孛抄經(今孛經一卷即是) 19 孛經鈔
22 明度經(或云大明度無極經) 20 大明度無極經 小品般若經(同本異譯)
23 老女人經(道安云出阿毘曇) 21 老女人經 老母經、老母女六英經(同本異譯)
24 齋經(闕) 22 齋經 中阿含202經:持齋經(同本異譯)
25 四願經 23 四願經
26 悔過經(或云序十方禮悔過文) ---
27 賢者德經 --- [晉]郗超〈奉法要〉引用此經一段經文
28 佛從上所行三十偈(闕) ---
29 了本生死經(安公云出生經) 24 了本生死經 東漢末時譯出,經支謙修改或註解[7],僧祐所見生經無此名。為稻稈經的同本異譯
30 惟明二十偈 ---
31 首楞嚴經(出別錄安錄無,今闕) --- 大藏經有鳩摩羅什譯《首楞嚴三昧經》(同本異譯)
32 龍施女經(出別錄安錄無) 25 龍施女經
33 法鏡經(出別錄安錄無) --- 大藏經有安玄與嚴佛調所譯《法鏡經》(此經為《郁伽長者所問經英语Ugraparipṛcchā Sūtra》的同本異譯)
34 鹿子經(出別錄安錄無) --- 經律異相》引用此經,該經存有日本寫卷,為竺法護所譯《鹿母經》的同本異譯[12]
35 十二門大方等經(出別錄安錄無,今闕) ---
36 賴吒和羅經(出別錄安錄無) 26 賴吒和羅經 中阿含132經:賴吒惒羅經(同本異譯)
27 佛醫經 《出三藏記集》列入失譯雜經,《眾經目錄》《歷代三寶記》記載為支謙和竺將炎共譯[13]
28 菩薩本緣經 始見於法經《眾經目錄》
29 撰集百緣經英语Avadanasataka 梵語:Avadānaśataka,始見於法經《眾經目錄》

呂澂認為《菩薩本緣經》和《撰集百緣經》,原始記錄出處不明,但從譯文體裁上看無妨視為支謙所譯,而將其列入[7]。不過,有學者從语言学角度分析,認為此二經並非支謙所譯[14][15][16]

參考文獻

[编辑]
  1. ^ 《出三藏记集》:「支謙。字恭明。一名越。大月支人也。祖父法度。以漢靈帝世。率國人數百歸化。拜率善中郎將。……獻帝之末。漢室大亂。與鄉人數十共奔於吳。……後吳主孫權聞其博學有才慧。即召見之因問經中深隱之義。應機釋難無疑不析。權大悅。拜為博士。使輔導東宮。甚加寵秩。……後太子登位。遂隱於穹隘山。不交世務。從竺法蘭道人。更練五戒。凡所遊從皆沙門而已。後卒於山中。春秋六十。」
  2. ^ 2.0 2.1 2.2 竺家寧. 三國時代支謙詞彙的時空特色 (PDF).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2011 [2018-01-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1-13). 
  3. ^ 《出三藏记集》:「越以大教雖行而經多胡文莫有解者。既善華戎之語。乃收集眾本。譯為漢言。從黃武元年。至建興中。所出維摩詰大般泥洹法句瑞應本起等二十七經曲得聖義辭旨文雅。又依無量壽中本起經製讚菩薩連句。梵唄三契。注了本生死經。皆行於世。」
  4. ^ 《歷代三寶紀》:「謙以大教雖行,而經多梵語未盡翻譯。自既妙善方言,乃更廣收眾經舊本譯為吳言。...似謙自譯在後所獲,或正前翻多梵語者。然紀述聞見,意體少同,錄目廣狹,出沒多異,各存一家,致惑取捨;兼法海淵曠,事方聚渧。既博搜見,故備列之。」
  5. ^ 《出三藏记集》:「後有沙門維秖難者。天竺人也。以孫權黃武三年齎曇鉢經胡本來至武昌。曇鉢即法句經也。時支謙請出經。乃令其同道竺將炎傳譯。謙寫為漢文。時炎未善漢言。頗有不盡。然志存義本近於質實。今所傳法句是也。」
  6. ^ 《出三藏记集》卷七“《法句经》序第十三”,《贞元录》有支谦撰序之文,汤用彤等学者认为此即支谦所撰序。
  7. ^ 7.0 7.1 7.2 呂澂. 中國佛教人物. [2018-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2). 
  8. ^ 僧祐撰《釋迦譜》引用《般泥洹經》「却後一億四千餘歲,乃當復有彌勒佛耳」之語,稱出自於「雙卷大般泥洹經」。依《出三藏記集》所載,「大般泥洹經二卷」為支謙所譯。又碩法師《三論遊意義》稱「雙卷泥洹即支謙法師翻。」。又本經譯語「鷂山(靈鷲山)、溝港(初果)」等詞,多見於支謙或同時代的譯經者。
  9. ^ 《出三藏記集》:「須賴經一卷(或云須賴菩薩經)……魏文帝時,支謙以吳主孫權黃武初至孫亮建興中所譯出……須賴經一卷(闕)……魏高貴公時,白延所譯出。別錄所載,安公錄(先無其名)……護公(竺法護)出須賴經,雖不見,恒聞彥說之。……首楞嚴、須賴並皆與漸備俱至」
  10. ^ 經律異相》:「珍重沙門母為餓鬼以方便救濟十八(出優多羅母經)」
  11. ^ 周樹佳. 鬼月鈎沉──中元、盂蘭、餓鬼節. [2018-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3). 
  12. ^ 齊藤隆信. 支謙所譯經典中偈頌的研究 ——四部經典中偈頌的漢譯者. [2018-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13. ^ 黃國清. 《佛說佛醫經》的病因論與養生觀 (PDF). 世界宗教學刊. 2009, 14: 31–53 [2018-01-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1-14). 
  14. ^ 颜洽茂; 熊娟. 《菩萨本缘经》撰集者和译者之考辨. [2018-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3). 
  15. ^ 李昀瑾. 《撰集百緣經》及其故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003. 
  16. ^ Karen Muldoon-Hules. Brides of the Buddha: Nuns' Stories from the Avadanasataka. 2017 [2020-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