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廟
上海城隍庙 | |
---|---|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上海市黄浦区 |
坐标 | 31°13′40″N 121°29′17″E / 31.22778°N 121.48806°E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1926年 |
编号 | 7-3 |
认定时间 | 2002年4月27日 |
上海城隍庙是上海最主要的道教正一派道观,也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与著名景点,位于上海市方浜中路249号,毗连豫园。上海城隍庙始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由原霍光行祠改建而成。此后历经多次扩建,於清朝道光初年达到鼎盛。民国13年(1924年)中元节,“三巡会”举办过程中发生火灾而被毁。民国15年(1926年)重建,采用钢筋混凝土,并於次年落成。1966年4月起,城隍庙开始停止宗教活动,庙产一度改做商场。1994年11月,上海城隍庙归还予上海道教协会,并於次年恢复宗教活动至今。
历史
[编辑]创设前
[编辑]吴越地区东临大海,由于长江和东海的互相作用,潮汐影响较其他地区为大。遇大潮来临,则往往冲毁堤坝,民众认为这是楚霸王项羽的灵魂发怒所致,故称霸王潮[1]:9。在厭勝的影响下,此地多为汉代将领立庙,例如萧何庙、英布庙、彭王庙等。唐代设立华亭县後,始有城隍,遂以汉太祖大将紀信为城隍[2]。宋代为便于城隍巡境,遂於上海务以西一带建立庙宇,作为城隍行祠。蒙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县设立,但蒙古人并无意敕封城隍,因此县内居民仍以祭拜纪信为城隍[1]。
除纪信外,相传自东吴末帝时起,就在南部的金山上设立了供奉汉代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庙。宋宣和二年(1120年),赐封显忠庙,後逐渐累加称“金山忠烈昭应庙”。同时,上海一带也多有霍光行祠的建造[3]。[1]:14-15
敕封设庙
[编辑]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明太祖下诏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县的城隍神敕封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秩四品[4]。洪武三年六月,明太祖下詔因山川神靈均為天地造化,認為添加封號不合禮制,於是均撤除包括城隍在內的嶽、鎮、海、瀆的封號,上海的城隍因此僅稱“上海縣城隍之神”[5]。
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张守约将位于县衙西北、方浜北岸的霍光行祠改建为上海縣城隍廟。地方官员每逢朔望在此拈香、宣讲乡约并祈晴祷雨[6]。
扩建
[编辑]明天顺年间,知县李纹在大殿前修建碑亭一座。嘉靖十四年(1535年)庙祝将原本狭隘的庙门改建为牌坊式大门,适逢新任上海知县冯彬到任按例谒庙,遂应庙祝之请,为牌坊题名“保障海隅”,并由永嘉县善于书写大字的幼童题写于上。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三十四年(1606年)知县刘一爌、李继周分别对庙宇进行了重建[6]。
进入清朝起,逐渐将元末明初的上海文人秦裕伯奉为城隍,以替代原有的上海县城隍之神。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县史彩修与住持杨兆麟修建鼓亭两座。雍正十三年(1735年)住持又募集资金重修。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王侹重建被焚毁的寝宫。乾隆五十九年(1794)道会葛文英募资修建后楼。嘉庆三年(1798年)修缮大殿。道光十六年(1836)士绅又集资重修了被焚毁的西庑和戏楼[6]。
灾毁与重建
[编辑]1842年吴淞战役後,英军於6月19日进占上海县城,并以城隍庙为驻地,占领五日[7]。1853年,刘丽川利用上海官员举行丁祭仪式,发动小刀会起义,并以城隍庙西园(今豫园)为其指挥地,前后占据共18个月[7]。清军破城後,双方在城内展开巷战,城隍庙及其西园又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860年,太平军预备进攻上海县城,清政府请外国军队参与协防,英法军队即驻扎於豫园,待其撤出後,城隍庙及西园已极为破败[7]。
因遭三次兵灾,城隍庙已破败不堪,至1865年,上海知县王宗濂倡捐修复城隍庙。1868年,苏松太道应宝时再度倡议募捐修缮庙宇[6]。经两次修缮後,城隍庙基本恢复旧貌。1893年,上海知县王承暄发起募捐,以维修头门、二门、辕门大殿、戏楼及鼓亭等。1909年,时任知县的李超琼又发起了重修大殿及城隍寝宫的募捐[7]。
民国11年(1922年)至民国13年(1924年)间,城隍庙遭遇三次火灾,尤其以民国13年中元节一次最为严重。由于城隍庙将在中元节当日举行例行的三巡会节日活动,但烛台却被人不幸打翻,结果火势迅速延烧,大殿等处全数焚毁[8]。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负责城隍庙日常事务的邑庙董事会的董事秦锡田、叶惠钧、黄金荣、杜月笙等一致决定将大殿由木质改建为钢筋水泥,但样式仍为传统式样[9]:159[8]。新大殿由公利打样公司设计,久记营造厂承建,造价为五万元。民国15年4月工程开工,至民国16年11月25日完全落成[1]:65。在此之前,邑庙董事会另於连云路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建新城隍庙,以供奉霍光神主。由此,上海城隍庙亦被称为“老城隍庙”[1]:62。
整顿、停办与恢复
[编辑]1930年6月30日起,城隍庙改由邑庙董事会雇佣道士担任住持的方式管理城隍庙[7][10]。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后,上海城隍庙作为难民接收点,待上海局势稳定后,难民逐渐撤离,城隍庙逐步恢复日常宗教活动[7]。
1949年5月以后,除大殿外,其余各殿均被关闭,但原有神像仍暂予保留。1956年起,上海市宗教局开始整治工作,撤销邑庙董事会,并废止自1930年起的包殿制。1966年4月,上海市宗教局、南市区人委会办公室、区宗教科宣布停止城隍庙的宗教活动[1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6年8月,红卫兵将原封存的神像等宗教用品置于丽水路停车场一并焚毁。此后,各殿、庭院等处由上海市百货公司小商品批发部、豫园商城使用[12]。
198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通过决议拟将上海城隍庙归还上海市道教协会,并於1990年完成产权变更,成为全国首座回归道教的城隍庙[1]:188。1994年7月7日,为落实宗教政策成立以市道教协会会长陈莲笙道长为首,陈从周、胡道静、王汝刚、秦怡等23人为委员的上海城隍庙修复委员会。委员会根据当时情况,采用边修复边开放的方式进行维修。11月28日,豫园商城正式移交包括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寝宫和天井等处的庙产的使用权[7]。次年1月26日,城隍秦裕伯及夫人储氏塑像重新回到城隍庙。1月31日,城隍庙正式对外开放,恢复宗教活动[13]。1996年4月29日,修复工作基本结束,原修复委员会解散,成立管理委员会,以陈莲笙道长为主任[7]。2000年11月14日,陈莲笙道长升座正式成为恢复以来的第一任住持[14]。
建筑
[编辑]全盛时期的上海城隍庙南临方浜(今河道已填没为方浜路)、东邻鄂王庙(又名岳庙,今已不存),由主体建筑和后园组成,其中主体建筑主要有照壁、山门、仪门、碑亭(今已不存)、大殿、两庑(原内列二十四司)、穿廊、二殿和寝宫。后园又分为东园(又名内园)和西园,东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今为豫园的一部分,西园即原豫园故址,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09年)[6]。
山门、照壁与仪门
[编辑]上海城隍庙的正门,称为山门,为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落成的木石结构牌坊。牌坊中悬“保障海隅”,原为上海知县冯彬所题名[9]:157,永嘉幼童题写[9],现今四字依据历史照片於1994年重新书写而成。山门中路两侧石狮也为明清时期遗物。山门对面为青砖照壁,照壁中雕刻有麒麟,寓意为麒麟呈祥,该图案与城隍的补子一样。但在1950年代,上海博物馆曾对松江城隍庙的照壁进行研究时将该图案却称之为“”,寓意为贪得无厌是万恶之源,成为一则都市传说[1]:74。照壁背刻有三只羊,寓意为“三阳开泰”。山门与照壁间原为小型广场,清朝末年辟筑方浜中路时改为马路[9]:104。
中路第二座建筑为仪门,悬一算盘,其上刻“不由人算”,其算珠有上、下,与仪门对联相配“世事何需多计较”、“神界自有大乘除”。同时,仪门为两层,二层面向大殿一侧日常为经堂,逢城隍及城隍夫人诞辰时,将会卸下木窗,改做为戏台[15]。
大殿、元辰殿及两庑
[编辑]仪门後为大殿,建于1926年,高16米,进深21.1米,为钢筋水泥材质,歇山顶,枋上绘有三国故事[16]。殿内正中供奉霍光神像及神主,由赵朴初题写的城隍庙牌匾亦悬挂於大殿门上。霍光神像两侧分别为文武判官神像,墙边则各有日巡行功曹和夜巡行功曹。另有八名皂吏,分别为值日受事、值日传事、奏事和行事各两名[10]。大殿墙边由戴敦邦绘制的《群仙欣会图》壁画,其中包括三清、玉皇大帝、斗姆元君、三官大帝、四海龙王、财神、关帝、文昌帝君、八仙、张天师等神仙[17]。
大殿后连通元辰殿,元辰殿供奉六十太岁,因而又称太岁殿。为便于信众寻找本命太岁,按十二生肖分左右两侧排列,每组五位太岁神[18]。抗战时期,为避免炮火和日军的破坏,一度将位于南市淘沙场的陈公祠中陈化成塑像搬入元辰殿中,因此後世误以为陈化成为上海的城隍之一。抗战后,陈化成塑像仍归陈公祠供奉[19]。
大殿左右两侧楼阁分别为三官殿、月老殿、财神殿、慈航殿。分别供奉道教的天官、地官和水官[20],月老、药王孙思邈、车神[21],财神赵公明、招宝天尊萧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22],慈航大士、眼母娘娘和天后[23]。
城隍殿及两庑
[编辑]元辰殿后为天井,天井正面正对城隍殿。城隍殿原供奉明太祖敕封上海县城隍之神神主,清朝起以秦裕伯为城隍而改设神像。秦裕伯着明代官员常服,前方设办公的几案,并设有笔墨、砚台、官印和令箭等,几案前有两个童子像,手捧案卷。城隍殿两侧设有警示牌、锣、行灯、香炉和旌节幡幢等出行所用的仪仗。根据明代礼制,殿中设神主,书“上海县城隍之神主”。清初起,因以秦裕伯为城隍,遂开始出现神像,但由于城隍需要出巡,因此神像为“衣架像”,即仅头部为木雕实像,身体部位为衣架[24]。
城隍殿两侧殿宇分别为关帝殿和文昌殿,分别供奉关帝与文昌帝君[25][26]。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薛理勇. 老上海邑庙城隍.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5年8月. ISBN 978-7-5458-1113-1.
- ^ 政协上海市南市区委员会文史委员会,上海市南市区志编纂委员会. 南市文史资料选辑 第3辑 纪念上海建城七百周年. 政协上海市南市区委员会文史委员会,上海市南市区志编纂委员会. : 22–24.
- ^ 黄江平. 明清上海市镇文化景观研究.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5年8月. ISBN 978-7-5520-0839-5.
- ^ 《明实录·太祖实录》卷38·正月丙申朔条:“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县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秩四品”
- ^ 《明实录·太祖实录》卷53·六月癸亥条:“诏定岳镇海渎城隍诸神号。诏曰:‘……如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号,历代有加。在朕思之,则有不然。夫岳、镇、海、渎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以至于今,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皆受命于上帝,幽微莫测,岂国家封号之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今宜依古定制凡岳镇海渎,并去其前代所封名号,止以山水本名称其神。郡县城隍神号一体改正……各处府、州、县城隍称某府/某州/某县城隍之神……’”
- ^ 6.0 6.1 6.2 6.3 6.4 清·应宝时修,俞樾、方宗诚纂,《同治上海县志·卷十·祠祀》:城隍庙初奉神于淡井庙……永乐间知县张守约以霍光行祠改建为庙,在县西北。天顺间知县李纹刻文于石,筑亭殿前,嘉靖十四年建坊(知县冯彬记略云,岁乙未,冯子至海上,例得谒庙,庙故有门甚隘,司庙者建坊一座,请题,因命之曰保障海隅,有永嘉幼童善大书者至,命书之)。万历三十一年知县刘一爌重建,三十四年知县李继周重建。国朝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史彩休、住持杨兆麟建鼓亭二所。雍正十三年住持募修。乾隆十二年寝宫燬,知县王侹重建。五十九年道会葛文英募建后楼。嘉庆三年复新大殿。道光十六年,西庑及戏楼燬,众商重修。同治四年,上海知县王宗濂重修,七年,巡道应宝时倡捐大修。……有司朔望拈香、宣讲乡约并祈晴祷雨于此。附:庙后园,东园康熙四十八年构,在庙东偏,又名内园,台、沼、树、石俱古雅。……西园乾隆二十五年构,乔钟吴纪略云,园在庙西北,即潘方伯豫园故址,邑人购其地,仍筑为园,先庙寝之左为东园,故以西名之,址约七十余亩,南至庙寝,西、北两面绕以垣,东为通衢,中辟园门。
-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上海城隍庙的历史. 上海城隍庙.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7) (中文).
- ^ 8.0 8.1 郁喆隽. 民国时期上海城隍庙的三巡会. 腾讯文化. 2016-07-14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15) (中文).
- ^ 9.0 9.1 9.2 9.3 项慧芳. 上海老城厢、龙华与徐家汇寻旧. 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年3月. ISBN 978-7-02-012293-6.
- ^ 10.0 10.1 上海城隍庙不仅祀奉城隍神 还有汉名将霍光. 腾讯道学. 2014-08-12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9) (中文).
- ^ 上海宗教志>>第二编 道教>>第一章 场所>>第一节 开放道观.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01-12-17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7) (中文).
- ^ 南市区人民政府. 南市区地名志. 上海印刷厂. 1982年6月.
- ^ 南市区志>>第三十四编 民族·宗教>>第二章 宗教>>第二节 宗教场所.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01-12-17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中文).
- ^ 王海燕. 上海市道教协会举行“陈莲笙大师百年诞辰纪念大会”. 东方网. 2017-10-12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5) (中文).
- ^ 殿堂导览-仪门对联. 上海城隍庙.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中文).
- ^ 上海文物博物馆志·第一编 文物古迹·第六章 建筑·第二节 寺庙教堂·上海城隍庙.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14-08-12 [2018-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中文(中国大陆)).
- ^ 殿堂导览-霍光殿. 上海城隍庙.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中文).
- ^ 殿堂导览-太岁殿. 上海城隍庙.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中文).
- ^ 上海“一庙三城隍”之陈化成. 上海城隍庙.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30) (中文).
- ^ 殿堂导览-三官殿. 上海城隍庙.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中文).
- ^ 殿堂导览-月老殿. 上海城隍庙.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中文).
- ^ 殿堂导览-财神殿. 上海城隍庙.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中文).
- ^ 殿堂导览-慈航殿. 上海城隍庙.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中文).
- ^ 老上海庙会. 中国建筑学会. 2017-01-28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31) (中文).
- ^ 殿堂导览-关圣殿. 上海城隍庙.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中文).
- ^ 殿堂导览-文昌殿. 上海城隍庙.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中文).
外部链接
[编辑]- 官方网页
- 中国网关于上海城隍庙的英文介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豫园和城隍庙
- 东方建筑网关于上海城隍庙的介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lickr上与上海城隍庙相关的照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