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 (書)
作者 | 莊子 |
---|---|
其他書名 | 《南華真經》 《南華經》 |
語言 | 文言 |
題材 | 道家思想 |
體裁 | 哲學、宗教 |
出版地 | 宋國(戰國) |
出版時間 | 戰國中期 |
《
除咗哲學方面嘅影響之外,《莊子》亦係一本好重要嘅文學作品。有人話佢達到咗先秦散文嘅最高成就,對後世作家影響好大。
歷史
[編輯]文本歷史
[編輯]關於《莊子》嘅作者,傳統講法話佢係被尊稱做莊子嘅莊周寫嘅,不過早喺宋代就已經有學者質疑呢個講法。[1]今時今日,學界普遍覺得《莊子》其實得内七篇係完全由莊子本人寫嘅。[2]
至於外篇同雜篇好可能係後世嘅道家子弟睇完莊子寫嘅嘢有感而發就寫啲嘢落去,俾人增增減減噉砌出嚟嘅内容。[3]雖然唔可以肯定《莊子》中後段嘅作者係邊個,但大部分學者都相信現存嘅33篇都喺公元前四到二世紀就寫好咗。[4]
不過呢33篇又同原版有啲出入,依家見到嘅版本係由西晉嘅郭象編輯成書嘅。根據《史記》,《莊子》本來有成十萬字咁多,比起依家嘅七萬字多成三萬。而《漢書》就寫到話《莊子》有52篇,好可能係佢原本有嘅篇數。[1]另外,《韓非子》、《淮南子》、《呂氏春秋》入面都睇得出受莊子思想嘅影響,可見漢代之前《莊子》就已經幾出名。[5]
至於《南華真經》呢個名,係唐玄宗李隆基賜嘅名。[6]不過因為《莊子》唔係儒家學派嘅作品,所以好多文人都唔當佢係一部「經」。[7]
手抄本
[編輯]《莊子》作為戰國時代已經寫好嘅著作,可以喺好多好古老嘅文物嗰度揾到佢嘅蹤跡。當中就包括漢朝墓穴入面出土嘅竹簡,例如安徽雙古堆遺址同湖北張家山漢墓發現嘅《莊子》部分手抄本。仲有所謂「中國最早書籍」嘅戰國郭店簡入面,亦揾到似係《莊子》
除此之外,敦煌石窟藏書洞入面亦有揾到唐初嘅《莊子》手抄本。呢啲敦煌文獻喺二十世紀初俾人發現咗之後,大部分都俾人運咗去歐洲,依家喺大英圖書館同法國國家圖書館都有收藏。[1]
出名註本
[編輯]朝代 | 註本 | 著者 | 額外資訊 |
---|---|---|---|
晉朝 | 《莊子注》 | 司馬彪 | 廿一卷 |
《莊子注》 | 郭象 | 又叫《南華真經註疏》 | |
唐朝 | 《莊子注》 | 成玄英 | |
宋朝 | 《莊子口義》 | 林希逸 | |
《南華真經義海纂微》 | 褚伯秀 | 一百零六卷 | |
明朝 | |||
《莊子通》 | 沈一貫 | 十卷 | |
《莊子翼》 | 焦竑 | ||
《南華真經旁註》 | 方虛名 | ||
《南華發覆》 | 釋性𣻢 | ||
《莊子內篇註》 | 憨山德清 | ||
清朝 | 《莊子集解》 | 王先謙 | |
《莊子集釋》 | 郭慶藩 | ||
《南華經解》 | 宣穎 |
內容
[編輯]內篇
[編輯]逍遙遊
[編輯]呢篇有人話係内篇嘅重點,乃至成本《莊子》嘅靈魂,講嘅係人理想嘅精神狀態。「逍遙」本身解無拘無束,呢度莊子係指一個人唔受生死福禍呢啲嘢束縛嘅嗰種自由。莊子覺得理想嘅人生就係要逍遙自在嘅,而要做到逍遙,首先要學識點樣「無待」。[10]
無待即係唔依賴其他嘢,亦唔俾其他嘢限制。[11]莊子用咗「小大之辯」嘅寓言解釋:有一隻大鵬同一隻雀仔,大鵬飛得遠但就可憐雀仔飛唔遠,雀仔飛唔遠但就笑大鵬飛咁遠把鬼。佢哋各執一詞係因為佢哋俾自己嘅體型大細局限咗,而睇嘢嘅境界受限代表佢哋做唔到無待。[12]莊子又話,其實大細唔係絕對嘅,好似有人聽到彭祖七百年命覺得佢好長壽,其實同幾千幾萬年命嘅椿樹比都算短命。既然大細嘅分別係假嘅,人自然就唔應該俾佢限制。[13]
道家唔止話大細係相對嘅,佢哋覺得世界上所有嘢本來都係一體嘅,所以所有區分都只係相對。莊子話聖人唔分你我、唔理功名,人去到冇嘢需要、冇嘢想要,就會逍遙。王夫之嘅《莊子解》入面話,無待係要做到「不待物以立己」。當人學識放低偏執、唔再區分相對概念,就會明白自我係唔使靠相對嘅外物證明嘅。人如果做到睇齊萬物,就去到逍遙嘅境界。[10]
呢篇最尾係「大而無用」嘅寓言:有棵樹因為生得唔夠直,冇木匠肯要佢,反而唔使俾人斬落嚟。莊子想人明白有用同冇用其實都係相對嘅,望落冇用反而可能有「無用之用」,好似棵樹噉廢得滯反而保住條命。做人唔好俾世俗價值觀束縛,太掛住要有用唔止唔逍遙,仲分分鐘害咗自己。[10][14]
齊物論
[編輯]呢篇同樣係莊子哲學嘅核心,講宇宙萬物其實係平等、冇差別嘅。莊子話是非、物我、彼此呢啲區分其實都係相對同流於表面嘅。佢哋出現係因為人嘅「芒昧」,唔明白一切嘅本質都一樣。所以人要超越自我同世俗觀念,先明白到萬物齊平嘅道理,去到物我合一嘅自由境界。[15]
養生主
[編輯]呢篇教人用前兩篇嘅哲學去修身養性,講點樣擺脫認知、社會、生死呢啲嘢嘅束縛去達到逍遙嘅境界。重點係做人要順其自然、唔好強求知識或者名譽,同埋要學識睇透大道、睇化生死,用無待嘅自由精神去做足修養功夫。[16]
莊子同老子一樣鼓吹做人要「去知」,即係唔好用有限嘅人生去追求無限嘅知識,更加唔好識少少就
莊子之後用「庖丁解牛」嘅故仔教人「凝神於道」:據講有個廚師劏牛好勁,有人問佢點做到嘅,佢就話佢係靠精神睇而唔係靠眼睇。莊子想講只要用超越精神去睇透大道、順應自然,噉遇著咩都可以好似位廚師噉迎刃而解。[16]至於點先算睇透大道,莊子用右師嘅寓言解釋:有個叫右師嘅人因為受刑冇咗隻腳,但佢望落一啲事都冇。噉係因為右師睇透咗大道,明白所有嘢會發生都係天命做成嘅,所以連少噉隻腳佢都可以好似冇嘢噉。[18]
莊子最後話人如果逃避天命、違背真情嘅話,就會出問題。唯有係當人做到可以唔理順境逆境、生死哀樂嗰陣,先解決到呢啲問題,呢個情況莊子叫佢做「帝之懸解」。只要保持住超然灑脫嘅心境,唔俾世俗嘅感情傷到自己,連生死都睇化埋,噉就做到帝之懸解。[16]
人間世
[編輯]呢篇係莊子哲學嘅應用,將頭兩篇啲形而上學、精神論之類學説用喺處世接物上面。重點係教人要與世無爭,同埋身處險境嘅時候應該點樣應對。[19]莊子喺呢個部分用咗好幾則「重言」,靠故仔入面權威人士把口嚟講道理,係莊子發明嘅修辭手法之一。[20]
前半篇有三則差唔多嘅寓言,都係講某個人要做啲危險嘢,例如出使敵國或者幫暴君做官噉。呢個時候,孔子或者衛國賢臣
後半篇五則寓言講「無用之用」嘅道理,教人唔好計較利害得失。頭三則係「不材之木」嘅故事,同逍遙遊最尾個故仔好似,都係講話啲對木匠冇用嘅樹就唔會俾人斬,有用嘅樹反而死得快。第四則係一個叫支離疏嘅人嘅故事:佢殘障又樣衰,偏偏揾到食仲長命,因為國家徵兵佢又唔使去,派米仲反而有佢著數。最後一則靠楚國隱士接輿把口諷刺孔子,話佢淨係掛住道德而唔識保命係害咗自己。[19]
莊子意思係話就一樣嘢本性嚟講,保唔保得住自己先係有冇用嘅關鍵,冇用就唔會俾人利用,就可以實現自身。平時講嘅利害,只係對其他人有冇用。如果虛極靜篤噉超越呢種世俗價值觀,就可以維護自己嘅絕對價值。[23]除咗無用之用,支離疏嘅故事仲有另一層含義。成玄英寫嘅註話「支離其形,猶忘形也;支離其德,猶忘德也」,莊子用支離疏比喻擺脫咗物我區分同世俗道德嘅人。佢嘅故事説明忘我忘德嘅人先可以逍遙養生,唔係就好似孔子噉害咗自己。[19]
- 德充符第五
- 大宗師第六
- 應帝王第七
外篇同雜篇
[編輯]篇數 | 篇名 | 篇數 | 篇名 |
---|---|---|---|
外篇 | 雜篇 | ||
八 | 駢拇 | 廿三 | 庚桑楚 |
九 | 馬蹄 | 廿四 | 徐無鬼 |
十 | 胠篋 | 廿五 | 則陽 |
十一 | 在宥 | 廿六 | 外物 |
十二 | 天地 | 廿七 | 寓言 |
十三 | 天道 | 廿八 | 讓王 |
十四 | 天運 | 廿九 | 盜跖 |
十五 | 刻意 | 三十 | 說劍 |
十六 | 繕性 | 卅一 | 漁父 |
十七 | 秋水 | 卅二 | 列禦寇 |
十八 | 至樂 | 卅三 | 天下 |
十九 | 達生 | ||
二十 | 山木 | ||
廿一 | 田子方 | ||
廿二 | 知北遊 |
出名故仔
[編輯]- 濠梁之辯(出自秋水第十七):
莊子同惠子出遊去到濠水嘅橋上面。莊子話:
鰷 魚游得咁從容,呢個就係魚嘅快樂喇。惠子話:你又唔係魚,點知魚嘅快樂呢?莊子話:你又唔係我,點知我唔知魚嘅快樂呢?惠子話:我唔係你,所以我本身就唔知你嘅事;你本身就唔係魚,噉你唔知魚嘅快樂先啱呀。莊子話:請返返去一開頭。你話「你點知魚嘅快樂」呢句,即係你已經知道我知先嚟問我,噉我就係喺濠水上面知嘅。
透過呢段,可以睇得出莊子對知識論嘅睇法。惠子覺得知識係私人嘅,唔係嗰條魚就唔知嗰條魚嘅事。莊子就抱住相反睇法,覺得知識係客觀公開嘅,觀察咗就可以知道一樣嘢。所以佢話佢喺濠水上面就知道魚嘅快樂,因為佢經已望到條魚游得幾自在。呢點再次印證咗莊子對物我區分嘅反對,因為如果好似惠子噉你還你、我還我,就會陷入兩難局面:一係就惠子知道莊子知道啲咩,噉惠子自己就係錯嘅,唔係就惠子唔知莊子知道啲咩,噉惠子就冇質疑莊子嘅根據。[24]
又有人話惠子其實代表理性思考,佢一路都以事論事,用邏輯應對莊子嘅講法。而莊子就因為開心而將自己嘅感情投射落條魚身上,覺得條魚好快樂,體現出佢對理性主義嘅典型質疑。[25]不過莊子唔係冇邏輯,而係反對依賴邏輯。喺呢篇最後,佢將惠子嘅講法倒轉,都係用緊惠子邏輯入面嘅悖論嚟否定惠子嘅觀點。[6]
- 鼓盆而歌(出自至樂第十八):
莊子老婆死咗,惠子去弔慰,但莊子就叉開腳敲住個盆唱歌。惠子話:你同佢一齊住,佢湊大你個仔,老咗死咗,你唔喊都夠啦,仲敲盆唱歌,唔係過咗火咩?莊子話:唔係。佢啱啱死咗嗰陣,我點會唔傷心呢?但睇返佢一開始本來冇生命,唔止冇生命,本來仲要冇形體,唔止冇形體,本來仲要冇元氣。夾雜喺恍惚之間,變到有元氣,元氣變到有形體,形體變到有生命,依家變返死咗,好似春夏秋冬四季運行噉啫。佢人瞓得喺咁大間房,而我起勢圍住佢喊,我覺得噉係唔通曉天命,所以我冇再噉做。
有學者覺得莊子將死亡睇做自然演化嘅過程,係睇化咗生死。就算係佢老婆死咗,佢都可以曠達噉敖然自樂。莊子教人要快樂就要識得沉靜接受死亡嘅到來,因為死其實可能仲好過生,呢點佢喺第二篇就提過。[6]
不過都有學者反對,話莊子其實都係傷心嘅,所謂睇化生死純粹係學界誤會咗。因為莊子喺其他篇章入面其實表現得好惜命,而且唔少地方都睇得出佢對其他人生命嘅重視,佢嘅生死觀並唔係覺得死一定好過生。嗰啲聽落曠達嘅言論係源自於死亡無可避免,背後係佢嘅悲哀同無奈,噉不如心平氣和啲先唔會對自己做成更大傷害。[26]
主題
[編輯]作為一本道家經典,《莊子》嘅主題體現到道家特別嘅處世態度同原則。當中最重要嘅就係要順應自然、將自己嘅内籠同大道合一。噉做就包括咗要接受死亡嘅到來,因為死其實都只係自然變化嘅一種。另外,仲要拒絕社會嘅普遍價值觀,學識欣賞望落去冇用嘅嘢。[4]
《莊子》入面嘅道家思想同儒家、法家等等幾派唔同。中國其他主要哲學派系都講入世,想靠社會、政治、同倫理道德嘅改革嚟解決世界上各種問題,從而等到人人都生活愉快。但係《莊子》入面不斷叫人遠離政治同社會責任,因為莊子覺得真正嘅快樂係要擺脫人類加畀自己嘅種種枷鎖、返返去同自然合一嘅境界。要噉做就首先要出世、要無為、要拒絕強加落每一個人身上嘅價值觀同社會系統,去真正做到順應自然。[4][27]
影響
[編輯]文學
[編輯]《莊子》係先秦時期最大影響力嘅文學作品之一。有學者認爲,書入面嘅創意同想象力、文字嘅運用同質素都可謂開創先河。[5]而之後差唔多所有嘅文人墨客,由漢朝嘅司馬遷同晉朝嘅陶淵明、到唐朝嘅李白同宋朝嘅蘇東坡,都俾《莊子》入面嘅文學才能啓發到。[3]
而《莊子》嘅内容亦出現過喺其他文學作品入面。《紅樓夢》個主角賈寶玉就鍾意喺遇著各種困難同悲劇嘅時候,用《莊子》嘅道家思想去安慰自己。[28] 除此之外,漢朝嘅《
道教
[編輯]喺魏晉時期,「清談」運動開始興起。自從漢朝末年中央政權瓦解咗之後,儒家思想逐漸喺亂世入面衰落,而道家就喺嗰陣時俾啲文人記返起嚟。同道家有關嘅道教玄學亦都慢慢變得流行。《莊子》就係當時好重要嘅一本書,同《老子》、《易經》一齊合稱叫「三玄」。
《莊子》同另外三本書《文子》、《列子》、《亢倉子》並列叫做道教「四子真經」,係道教嘅主要典籍嚟。晉朝嘅時候上清派道教崛起,當時佢哋就借用咗《莊子》入面唔少嘅用詞,例如「真人」、「太清」、「心齋」噉。雖然呢啲詞嘅用法同《莊子》入面嘅用法有啲出入,但都睇得出《莊子》對上清派發展嘅影響。[5]
佛教
[編輯]喺漢朝期間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當時《莊子》對佛教嘅地方化起咗好大作用。《莊子》對佛教禪宗嘅發展都好重要。有學者話禪宗係古代道家同佛教思想混合產生出嚟嘅,禪宗嘅教義入面有唔少都同《莊子》嘅内容重合。例如佢哋都覺得大道真理係可以喺任何嘢嗰度揾到嘅,就算係糞土都一樣。另外,禪師講經同《莊子》一樣都唔強調用邏輯,而係鍾意用故仔、對白、同謎語去點醒人,呢款方式禪宗叫佢做「公案」。[5]
參考
[編輯]- ↑ 1.0 1.1 1.2 Roth, H. D. (1993). "Chuang Tzu". 出自 Loewe, Michael (編). Early Chinese Texts: A Bibliographical Guide (英文). Berkeley: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arly China;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p. 56–66. ISBN 1-55729-043-1.
- ↑ 陳品卿 (1984)。〈莊子三十三篇真偽考辨〉。《師大學報》。29: 339–367。
- ↑ 3.0 3.1 3.2 Mair, Victor H. (1998). "Chuang-tzu". 出自 Nienhauser, William (編). The 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英文).第2卷.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 20–26. ISBN 0-253-33456-X.
- ↑ 4.0 4.1 4.2 Kern, Martin (2010). "Early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hrough Western Han". 出自 Owen, Stephen (編).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英文).第1卷.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115. ISBN 978-0-521-85558-7.
- ↑ 5.0 5.1 5.2 5.3 Mair, Victor H. (2000). "The Zhuangzi and its Impact". 出自 Kohn, Livia (編). Daoism Handbook (英文). Leiden: Brill. p. 30–52. ISBN 978-90-04-11208-7.
- ↑ 6.0 6.1 6.2 Mair, Victor H. (1994). Wandering on the Way: Early Taoist Tales and Parables of Chuang Tzu (英文). New York: Bantam Books. ISBN 0-553-37406-0.
- ↑ Goldin, Paul R. (2001). "The Thirteen Classics". 出自 Mair, Victor H. (編).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英文).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 86-96. ISBN 0-231-10984-9.
- ↑ Knechtges, David R. (2014). "Zhuangzi". 出自 Knechtges David R. and Chang, Taiping (編). Ancient and Early Medieval Chinese Literature: A Reference Guide (英文). Leiden: Brill. p. 2314–2323. ISBN 978-90-04-27217-0.
- ↑ 〈莊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喺2023-05-21搵到。
- ↑ 10.0 10.1 10.2 俞懿嫻 (2000年12月)。〈〔逍遙遊〕〉. 出自 劉真 (編)。《教育大辭書》。
- ↑ 羅祥相 (2021年)。〈莊子"有待""無待"思想新詮〉。《哲學研究》。12。原著喺2023年6月2號歸檔。喺2023年5月23號搵到。
- ↑ 孫奕中。〈論〈逍遙遊〉中的「小大之辯」〉。
- ↑ 俞懿嫻 (2000年12月)。〈小大之辨〉. 出自 劉真 (編)。《教育大辭書》。
- ↑ 俞懿嫻 (2000年12月)。〈大而無用〉. 出自 劉真 (編)。《教育大辭書》。
- ↑ 俞懿嫻 (2000年12月)。〈〔齊物論〕〉. 出自 劉真 (編)。《教育大辭書》。
- ↑ 16.0 16.1 16.2 16.3 俞懿嫻 (2000年12月)。〈〔養生主〕〉. 出自 劉真 (編)。《教育大辭書》。
- ↑ 〈《道德經》〉。《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喺2023-06-04搵到。
- ↑ 黃睿 (2022年9月)。〈《莊子・養生主》右師寓言新解〉。《中國學術年刊》。44: 91–116。
- ↑ 19.0 19.1 19.2 19.3 俞懿嫻 (2000年12月)。〈[人間世]〉. 出自 劉真 (編)。《教育大辭書》。
- ↑ Kirby, Christopher (2019). "Goblet Words and Moral Knack: Non-Cognitive Moral Realism in the Zhuangzi?". 出自 Marshall, Colin (編). Comparative Metaethics: Neglected Perspectives on 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 (PDF) (英文). Routledge. p. 159–178.
- ↑ 沈維華 (2013年6月)。〈莊子之「忘」探析〉 (PDF)。《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6: 35–56。
- ↑ 俞懿嫻 (2000年12月)。〈心齋〉. 出自 劉真 (編)。《教育大辭書》。
- ↑ 吳肇嘉 (2013年12月)。〈〈人間世〉的自處處人之道〉 (PDF)。《北市大語文學報》。11: 47–64。
- ↑ 俞懿嫻 (2000年12月)。〈鯈魚之樂〉. 出自 劉真 (編)。《教育大辭書》。原著喺2021年10月2號歸檔。
- ↑ 〈從濠梁之辯看莊惠二人的思想(一)〉。原著喺2009年2月28號歸檔。
- ↑ 張景 (2017年6月7號)。〈莊子"鼓盆而歌"新解〉。中國社會科學網。原著喺2023年5月23號歸檔。喺2023年5月23號搵到。
- ↑ Watson, Burton (2003). Zhuangzi: Basic Writings (英文) (第3版).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SBN 0231129599.
- ↑ Shang, Wei (2010). "The Literati Era and its Demise (1723–1840)". 出自 Chang, Kang-i Sun (編).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英文).第2卷.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245–342. ISBN 978-0-521-85559-4.